乐视体育作为乐视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赛事运营业务曾被视为核心战略方向之一。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的梳理,涵盖其赛事运营的发展脉络关键事件及业务布局:
一赛事运营的战略地位与团队构建
1. 核心定位
乐视体育成立于2014年,定位于“赛事运营+内容平台+智能硬件+增值服务”的全产业链布局,目标是打造垂直体育生态系统。赛事运营是其四大业务板块之一,旨在通过自主举办或合作运营赛事IP,实现从内容分发到用户参与的全链路覆盖。
大红鹰dhy88662. 高管团队与人才引进
早期核心阵容(2015年):邱志伟(赛事运营副总裁)强炜(CMO)等高管负责赛事运营及产业化。2020年关键调整:前八方环球(全球顶级体育营销公司)总经理李可予加盟,担任赛事运营和产业化发展副总裁,取代强炜负责该业务,彰显乐视体育对赛事运营的持续投入。国际化背景:李可予曾任职于国际管理集团(IMG),具备国际赛事资源整合经验,为乐视引入全球化运营视角。二赛事运营的布局与举措
1. 上游资源争夺
版权与IP储备:截至2015年,乐视体育拥有涵盖17类运动121个项目(含75项独家)的版权库,号称“远超竞争对手”。自主赛事开发:计划推出自有IP赛事,如结合智能硬件的“乐视体育超级自行车联赛”,并探索运动相机无人机等科技化赛事场景。2. 产业链延伸
线下实体布局:2016年B轮融资后,明确将“赛事场馆俱乐部”等上游资源作为重点,试图通过生态协同提升变现能力。会员与经济生态:推出“超级体育会员”,整合赛事直播竞猜票务商城等消费场景,构建“互联网+体育”闭环。3. 合作与资源整合
与国际机构联动:邀请盈方中国总裁马国力(全球顶级体育转播公司高管)参与战略讨论,借力万达收购盈方的资源网络。跨界尝试:如通过投资运动社交APP“益动GPS”,探索赛事与社群O2O的结合。三挑战与转折点
1. 资金链危机与巨头撤离
融资高光与隐忧:2015年A轮融资28亿估值(万达云锋领投),2016年B轮融资80亿估值达215亿,承诺2018年前上市。股东撤退:2016年底至2017年初,万达清仓乐视体育股权,云锋基金大幅减持,王思聪持股比例从11%降至4%。2. 版权流失与运营困境
失去中超亚足联等核心IP版权,直接影响用户付费与广告收入。过度依赖资本扩张,但2015年未经审计营收仅4.17亿元,盈利模式未成熟。四赛事运营的现状与行业背景
1. 政策驱动与市场空间
国务院“46号文”(2014年)提出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5万亿元的目标。2023年中国体育赛事市场规模达427亿元,政策与消费升级推动行业扩容。2. 乐视体育的后续定位
2020年组织架构调整为新媒体线下商业体育消费三大事业群,赛事运营并入“线下商业事业群”。李可予的加盟表明其仍试图重振赛事运营业务,但未公开具体进展。成败启示录
乐视体育的赛事运营曾是资本与政策红利下的“明星业务”,但过度扩张版权成本高企及生态协同失效导致其未能兑现承诺。其兴衰映射了中国体育产业早期发展的典型路径:
机遇:政策红利(5万亿目标)+ 巨头资本 + 互联网化创新。教训:IP变现难生态协同不足资本依赖过重。当前体育赛事行业已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,头部企业(如中体产业力盛体育)更注重IP长效运营与轻资产模式,乐视体育的探索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乐视体育赛事运营关键节点
时间 | 事件 | 影响 |
2014年 | 乐视体育成立,定位全产业链 | 确立赛事运营为核心板块 |
2015年5月 | A轮融资28亿(万达/云锋领投) | 加速版权采购与团队扩张 |
2015年12月 | 组织调整,赛事并入线下事业群 | 强化资源整合 |
2016年4月 | B轮融资80亿,估值215亿 | 承诺发力上游赛事/IP |
2016年末 | 万达清仓云锋减持 | 资本信心崩塌 |
2020年5月 | 李可予加盟赛事副总裁 | 重启专业化运营尝试 |